当3600年前的商代夯土墙与现代玻璃幕墙在阳光下交相辉映,当甲骨文数字投影在展厅地面流淌成“河”,当白发老人牵着孩童的手触摸青铜鼎的复刻纹饰——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答案:“这里不是终点,而是文明的‘中继站’。”作为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早商文化专题遗址博物馆,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不仅是实证夏商文明史的“考古圣地”,更是郑州乃至中原人触摸根脉的“精神原乡”,用“薪火相传”的温度,让3600年的心跳温暖回响。
触摸3600年的“心跳”:回响中的“活”文物
展开剩余78%步入博物院,迎面是高7米、长20米的商颂浮雕墙,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塑像静静矗立在前。右侧的序厅入口处,67岁退休的原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郑教授正招呼围拢过来的小学生们,他指着展墙上镂空的“洛阳铲”造型,讲着考古队当年发掘遗址的故事:“这铲子往下一探,带上来的土就能告诉我们,上千年前这里有没有人类活动。”
商都遗址博物院的独特魅力,正在于它让“高冷”的文物褪去距离感,变得可触、可感、可对话。在这里,你可以是静心聆听历史回响的沉浸式观众,是挑战自我、分享故事的“小小讲解员”,也可以是亲手体验传统技艺的“古代工匠”。每到周末,博物院的报告厅总是座无虚席——“商都讲坛”邀请专家学者深度解读考古发现,从夯土墙的建造技艺到甲骨文的破译故事;“商都故事会”则由志愿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悲欢离合,让冰冷的陶片、玉器有了温度。
商都书吧的沙龙更是孩子们的乐园:他们学着用陶土复刻商人的食器,跟着古乐声感受商代的音律,还能在画板上勾勒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云雷纹。“以前觉得博物馆就是‘看柜子里的东西’,现在能摸、能玩、能对话,历史真的活过来了。”一位“10后”少年一边仔细观察展柜里商代青铜器与玉器上的龙纹图样,一边感慨。
老居民的“寻根地图”:商都阜园正在温暖传承
“以前只知道老房子老,没想到脚下这片地,3000多年前就是商王都的核心居住区!”退休高级工程师张大爷原本居住在阜民里,在街坊老郑的影响下,搬迁到充满文化氛围的商都阜园小区。从此之后,商都阜园到商都遗址公园的两点一线,更是成为他的日常与寄托。现在居住的小区商文化元素在博物院也随处可见,夯土墙上的桑林祈雨,小区也用青铜色给与体现。
博物院招募首批志愿者时他果断报了名,如今每月都会参加好几次志愿活动。他总说:“看着年轻人听得入迷,就觉得咱的根没断。”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,张大爷的孙子还参加了“甲骨文街舞推介show ”——孩子们用街舞动作演绎甲骨文的字形,让古老文字在律动中“活”了过来,引得围观的年轻人阵阵喝彩。
“以前觉得‘文化传承’是老年人的事,现在发现,我们年轻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‘接棒’。”居住在郑州商都阜园的插画设计师杨女士,有感于小区的建筑设计,多次前往博物院采风,最终将商文物元素融入国潮设计:她的“玄鸟系列”服饰上,青铜器的回纹成了袖口的装饰,甲骨文中的“商”字化作胸前的纹样,在小红书收获数万粉丝。“当我的设计被印在年轻人的T恤、帆布包上,当他们因为一件衣服走进博物馆,这就是‘薪火相传’最鲜活的模样。”
闭馆时分,观展的人群从坡道缓缓走下来,夕阳透过的玻璃在地面投下长长的金色光影。馆外,商都遗址公园里,散步的老人、嬉戏的孩子、拍照的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——他们或许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“根脉坐标”。
当指尖触过夯土墙的粗糙肌理,耳畔听过文物的“心跳”,亲身参与过这里的故事,你便成了文明传承的一分子。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,这座矗立在郑州大地上的文化薪火,生生不息。
发布于:湖北省双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